名家活动的双向效应
羊城晚报:几乎所有的书展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名家活动。
刘松萍:现在所有的展会都是配合活动、论坛来进行,名作家的到来变得很重要,是吸引眼球的亮点。但名家活动对书展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名家活动能够吸引大批忠实粉丝参与进来,拉动人气,提高销量;另一方面,也会给现场安保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增加管理成本。如果处理不当,则会让书展背负现场秩序混乱、管理不当、缺乏文化性等骂名,长远来看不利于展会的可持续发展。
羊城晚报: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类展会,更多是行业性质的书展,他们承担的功能和面向读者的书展有哪些不同?
刘松萍:行业性质的书展,相对来说商业气息更浓一些,承载的更多是经济功能,它们偏向于行业交流、行业发展、行业研讨,以及观察行业趋势。而面向读者的书展,生活气息更强一些,承载的更多是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一般来说偏向于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打造文化盛宴,提升地区的文化内涵。
学习国际书展的专业化
羊城晚报: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伦敦书展这些国际上的大展会,它们的优势在哪儿?
刘松萍:有好几个方面,首先是非常丰富的同期活动,书展期间除了书刊展示外,还安排有各种专题会议、专题展览,论文发表会、座谈会、同业聚会、文艺沙龙及颁奖典礼等活动。同时,这些一流的书展每天设一个主题,比如书商日、独立出版日、作家日等等,定位非常清晰。另一方面是创意性、读者的体验性更强,比如2000年芝加哥书展引入烹饪书展,开办厨艺特区。又比如在少儿读物区,摊位设计成富有情调而又精致的童话屋,等等。再比如今年的美国书展还设有很多奖项,编辑最高奖、最佳书商奖、最佳新书商奖,还有年度最佳业内新人奖和年度图书奖及23项最佳出版社奖和小说与非小说编辑奖。这会让出版商、作者、读者更愿意参与其中。
羊城晚报:相较这些国际上非常成熟的书展,我们的书展有哪些可以向他们借鉴之处?
刘松萍:比如进一步提高书展的趣味性、参与性与体验性,不必拘泥于现有的形式,可以把书展也变成嘉年华,丰富同期活动。书展现场展出的内容可以更国际化和多元化一些,包容其他国家的文化,给读者阅读冲击。此外,书展也应当更市场化和专业化,专业机构会有自己的统计数据,更懂读者需求。
南国书香节的特色与不足
羊城晚报:南国书香节作为广东本土的文化展会,您觉得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刘松萍:南国书香节定位于“读书人的节日”,而不是单纯的图书销售,营造了市民爱书、读书、尚书的良好氛围,这是非常好的。而且今年南国书香节与时俱进,运用了现代技术,非常便民。同时还新设立了东南亚馆,升级了原来的台湾馆、香港馆、国际馆,也值得称赞。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书香节还设立“丝路书香”文化体验区、“抗战胜利70周年”专区,等等,将书香节和时政大背景相连。此外,除了广州琶洲会场,还实现了“全省联动,向下延伸”,在多个城市设立分会场,联动展示岭南文化,这对提高全省阅读氛围也很有帮助。另外,南国书香节的公益性和人性化,免收场租、市民免费入场、免费派发地铁票,等等,对市民而言是非常实在的举措。
羊城晚报:相对来说有哪些不足?
刘松萍:书香节不足的地方,一方面是缺乏文化行业协会对书展组织工作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是可以往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转型,针对各种突发状况能够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同时建立“南国书香节”品牌孵化机制,这样或许能将书香节的层次提升到新的高度。
与城市文化结合起来
羊城晚报:您认为南国书香节这样的文化展会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刘松萍:人们选书、买书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不一定非去书展了。书展如果能和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就会更加丰富。现在南国书香节主要充当两个角色:一是引导,文化类展会往往聚集着各类专业人士,在城市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来此寻求九游会j9官方网站的解决方案;二是宣传,通过文化类展会,政府可以普及相关知识、宣传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怎样的文化展会称得上是成功的?
刘松萍:成功的文化展会,不会单方面注重经济效益,顾此失彼,而是平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既要让出版商、印刷厂等达到一定的销售量,找到九游会j9官方网站的合作伙伴,又要使读书理念深入读者人心,提升文化内涵,营造读书氛围。成功的文化展会甚至能够带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发扬本土文化,引进先进文化。文化产业也可以和其他产业相结合,比如说文化与旅游,等等。
目前国内的文化展会,主要还是政府主办。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展会也可以尝试互联网+展览,多了解大众的需求,比如这次南国书香节,可以用微信搜索新书,这就是很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