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国有文化企业,民营书店有其优势和劣势。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市场化的原则下,民营书店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在国有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夹缝下,广州小古堂书店作为旧书店,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生存道路,在淘书界享有名誉。2014年小古堂第五次作为民营书店进驻南国书香节,在热闹的文具馆后独享静地。小古堂“全场低价”的横幅吸引了大批路过的市民,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兼有的旧书满足了不同的读书需求。恰好实习通讯员是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学生,十分熟悉东门外的小古堂实体店,在书香节的会场上有幸采访了小古堂老板李金亮先生。
五次布展走进群众
这是小古堂在南国书香节的第五次亮相,低价卖旧书的口号抓住了市民的眼球,短时间内展区的旧书就被翻得凌乱,收银处也一直有人流攒动。通讯员发现小古堂在书香节的书展上以低价售卖平民化的旧书,例如大众文学、艺术收藏、养生保健,与小古堂实体店的学术性不太相符。李先生解释道南国书香节面向市民、发扬大众文化的盛宴,考虑到推动全民阅读,所以特意筛选掉学术性太强的文史哲书籍,增加贴近生活和群众兴趣的旧书。
李金亮十分感谢南国书香节给予小古堂打响品牌的机遇。除了直接的销售效益,小古堂通过书香节的展示能够让珠三角的爱书人熟知。收银处摆放着李先生的名片,供爱好收藏旧书的市民取阅。在新港西路的小古堂实体店店面很小,容易被过路人忽略,日常的客源主要是中山大学的师生。小古堂在孔夫子旧书网设置了摊位,线上线下的买卖互为补充。所以小古堂亟需扩大在广州市民中的影响力,南国书香节就是最好的机会。
在小古堂的专区,有老爷爷蹲在地上翻阅箱子里堆积的旧杂志,有大学生在仔细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旧书,大家都可以接受旧书的价格、认同旧书的价值。从广东惠州赶来的王女士一家表示,家里藏书近千,有价值的旧书并不多。旧书对于爱书的人来说,不仅是知识的汲取,还是一份历史记忆。有年轻人对七八十年代的旧书嗤之以鼻,认为世界观单一、观点包容性差,而王女士认为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体系,带着时代印记的旧书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也是李金亮老板所认同的,他希望小古堂能够坚守下去,最后成为广州的一枚文化旗帜,一种被认同的文化现象。
小古堂的展区每天都会根据读者需求补充旧书,价格低廉,性价比很高,欢迎爱书人前来淘书。
民营书店的理想主义坚持
李金亮透漏,在广州办民营书店的确十分困难,一时间难以扭转广东作为“文化荒漠”的局面。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广州市的二手旧书店一个个倒闭,或转向孔夫子网上销售,或将货源转向台湾书室。民营书店相比新华书店等国有品牌,货源紧缺,资金不足,物流成本大,但“船小好掉头”,销售的图书结构灵活性强,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获得稳定的客源。近年来,所谓独立书店势头正盛,但在李老板的眼里,许多独立书店注重开发衍生产品和服务,已经逐渐失去书店的本质。但今年的小古堂会做出适当的改变,就原有的铺面做装修改造,增设吧台或自习室等,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做一个真正的有人文关怀的书店。
赢得口碑和效益的民营书店分为两种,一种是方所的文艺设计类型,二是避开网上书店竞争的旧书店。后者的旧书货源已经越来越紧俏,李老板介绍,90年代的国营企业改革,大批图书从国企中流出成为了二手书的重要来源,虽然类型雷同,质量不如期待的高。所以民营书店的旧书店将手探向港台旧书,港台旧书能够提供另一套话语体系的学术观点和故事叙述方式,在大陆具有一定的市场。李金亮的小古堂之所以屹立不倒,也在于他自己总结的——“关注和把握市场”的能力。
在南国书香节的小古堂展区,有特意赶来淘旧书的爱书人,也有无意发现小古堂特色的读者,但更多的是垂涎特价图书的市民。民营馆体现了民营老板的选书原则,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符合南国书香节的原则,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小古堂作为民营馆的重头戏,将会带着李金亮的“理想主义”坚定地走下去,默默地为广东输送着人文关怀,做出自己在文化市场上的贡献。